首页  学生工作

网络舆情引导与心理帮扶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案例

发布时间:2025-06-02
浏览次数: 10

 经济管理学院  谢彭杰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一)项目背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情感问题、网络暴力、心理危机等现象日益突出。部分学生在遭遇情感挫折后,容易因网络舆论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学业和生活。新时代大学生多为05后,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但抗压能力较弱05后大学生成长于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发展,追求独立思考和独特价值观。但是由于受家庭影响,部分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情感挫折、社交矛盾时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大学生普遍依赖社交媒体(微信、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线上社交活跃,但线下面对面交流能力有所退化。海量网络信息容易导致认知混乱,部分学生易受极端言论、虚假信息影响,产生偏激心理。大学生对友情、爱情的需求较高,渴望亲密关系,但由于缺乏成熟的恋爱观,容易因情感问题陷入心理困境(如分手后的抑郁、网络暴力等)。

 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环境变化,来源于经济压力就业形势严峻,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产生自卑或焦虑的情绪,大专学生对自身的学历价值以及未来就业的未知与迷茫。其中网络文化影响也在推波助澜,如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加速信息传播,但也导致注意力分散、攀比心理增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虽为成年人但仍缺乏辨别信息的能力,易被网络不良信息影响造成严重后果。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的家长采取过度保护型,家长包办一切,导致学生独立能力差,遇事容易崩溃。也有家长属于高期望型对学业、就业要求过高,使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如早期的心理创伤,父母离异、早期的校园欺凌等,可能影响大学阶段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

 还有学生自身的性格特质,不同性格学生面对同一事件会产生不同反应。如部分学生本身敏感、内向,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本案例以大一学生小王因分手后被前女友网络暴力,导致心理崩溃、厌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网络舆情引导+心理帮扶”的模式,帮助学生应对网络暴力,恢复心理健康。

 (二)项目主题

 “网络舆情干预+心理帮扶”双轨制工作模式

 针对网络暴力事件,采取“舆情监测—澄清事实—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四步工作法,帮助学生化解危机,同时建立预防性工作机制,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

 (三)工作思路

 快速响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干预不实信息传播。

 澄清事实:通过官方渠道(如辅导员声明、学校公告)还原真相,遏制谣言扩散。

 心理帮扶:联合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阴影。

 长效机制: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舆情防控体系,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第一阶段:舆情监测与快速响应

 发现舆情

 小王所在班级的班委在QQ空间、学校表白墙等平台发现针对小王的不实言论(如“渣男”“欺骗感情”等),第一时间向辅导员报告。

 辅导员立即联系学校网络信息中心,对相关帖文进行存档取证,并初步评估舆情影响范围。

 初步干预

 立即约谈小王,评估其心理状态,必要时转介心理咨询中心,对他进行心理支持,缓解其焦躁的心理状态,针对他目前的状态,不适合再继续在课堂里上课,他自身也反馈想要在宿舍休息,允许他短期请假调整心态。但需要叮嘱室友和宿舍信息员以及班干部及时关注小王的动态。

 在确认信息失实后,辅导员联系表白墙管理员,要求删除不实言论,并发布声明澄清。

 (二)第二阶段:事实澄清与舆论引导

 官方声明

 针对表白墙等媒体进行证据保全,指导小王对谣言截图、链接进行公证,固定证据。积极联系表白墙等媒体要求表白墙删除不实内容,必要时发布官方澄清。

 联系小王家长,告知小王的目前状态和所遭遇的情况,家校合力共同保护小王的身心安全,积极通过多方渠道联系前女友了解其诉求,告知网络暴力的法律风险,要求删除不实信息,若拒不配合,联合学工部、保卫处介入。法律与校规处理,若情节严重(如谣言广泛传播),建议家长报警或起诉,如果涉事学生为本校生,依校纪给予警告或处分。

 辅导员以学院名义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班级群发布《关于网络不实言论的说明》,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呼吁理性对待情感问题。

 积极联系小王的家长和小王的前女友(校外人员),告知其网络暴力的法律后果,要求停止侵权行为。

 (三)第三阶段:心理疏导与学业帮扶

 心理咨询

 辅导员推荐小王到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制定阶段性心理恢复计划,包括团体辅导、情绪管理课程等。帮助小王走出短期阴影后,定期跟进小王状态,鼓励参与社交活动重建信心,

 学业支持

 由于小王出现厌学倾向,为了确保其能参与正常的教育学习,补上落后的学习进度,安排学习委员和宿舍长等班委帮助其补课。此外与任课教师沟通,适当调整作业提交时间,减轻短期学业压力。

 (四)第四阶段:长效机制建设

 网络素养教育

 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行为规范”专题,强调理性上网、拒绝网络暴力。

 举办“情感与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在班级里开展“理性上网、拒绝网暴”主题班会。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不要做谣言的传播者,成为网暴的帮凶。

 舆情防控体系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舆情监测机制,班委定期汇报班级网络动态。

 设立“网络文明监督员”,负责发现并上报不良信息。

 心理危机干预预案

 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早发现早介入避免心理问题的扩大。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的能力培训,及时发现上报心理预警同学,并能展开早期的心理疏导,稳定心理问题同学情绪,及时联系老师。针对遭遇网络暴力等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学生,辅导员要及时进行心理评估,必要时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启动危机干预。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主要成效

 舆情有效控制

 不实信息在48小时内被删除,舆论迅速平息。及时联系到小王的家长并通过他们联系到小王的前女友,小王前女友认识到自身这种蓄意报复编造不实信息对他人进行网络暴力的行为的错误,联系相关平台撤回了此前发布的帖子,并私下向小王和其家长道歉,双方达成谅解。

 心理状态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小王情绪稳定,重新投入学习,各课程学习未受影响。而且小王经过此事后主动决定要加入学校心理协会,分享自身经历,帮助其他遭遇类似问题的同学,共同渡过心理危机,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长效机制建立

 学校推广“网络舆情+心理帮扶”模式,后续处理类似事件效率显著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提高,类似网络暴力事件减少。

 (二)经验总结

 快速响应是关键:舆情发酵速度快,必须第一时间介入,避免事态扩大。

 多方联动更有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网络信息中心、法律援助等多部门协作,能更全面解决问题。

 心理帮扶不可少:网络暴力受害者往往心理脆弱,必须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

 预防优于补救: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建立舆情监测机制,能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四、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

 (一)优化舆情监测技术

 引入AI舆情监测系统,自动识别敏感信息,提高响应速度。

 (二)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开设“网络法律常识”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网络暴力的法律后果。

 (三)扩大心理帮扶覆盖面

 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制度,培训学生骨干,早期发现并帮助心理问题学生。

 (四)建立案例数据库

 整理类似事件的处置经验,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供其他高校参考。

 五、结语

 本案例通过“舆情干预+心理帮扶”双轨制模式,成功帮助小王走出网络暴力阴影,并形成可推广的工作机制。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网络素养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