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的起点,在鲁西北的那片黄土地上。2003年,一张中国矿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如同一张船票,将我带到了这座名为“徐州”的城市。从此,我的人生轨迹与这片古老的彭城大地紧密交织。二十二载光阴流转,我从一个青涩的求学者,成为这里的建设者、丈夫与父亲。徐州于我,早已从地图上的一个名字,变成了血脉相连的故乡。若问这份归属感从何而来,我想,答案就藏在那条回家的路上。
我的妻子,是一位地道的徐州姑娘。她的娘家,在离我们市区小家约四十公里外的地方。这条回家的路,丈量着我融入这座城市的深度,也见证着徐州时代的变迁。
还记得十多年前,这条归途是一场漫长的“接力赛”。我先得挤上公交车,摇晃到朝阳汽车站,再转乘25路慢车颠簸至贾汪,最后换乘通往邻村高村的班车。若想省些时间,选择从朝阳坐通往江庄镇的车,下车后还需徒步走上三里的土路。那时,回一趟家,需要耗费大半个白天,身体的疲惫冲淡了团圆的期盼。那条路,是地理的阻隔,也仿佛是我这个“异乡人”与这座城市核心圈层之间,一道若有若无的界限。
而如今,同样是四十公里的归途,却已成为一段舒畅的旅途。南三环、东三环快速路如同城市展开的活力臂膀,徐贾快速通道则像一条精准的动脉,将我与家的距离拉得极近。车窗外的风景,从昔日的杂乱厂区、拥堵街口,变为绿意盎然的景观带、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群。车轮飞驰,时间缩短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一种心理上的亲近感。这条变得“顺畅”的路,于我而言,是徐州向我敞开的怀抱,它无声地告诉我:你回家的路,我们为你修好了。你,是归人,不是过客。
这条路,是徐州蝶变的缩影。它连接的,不只是我的小家与妻家,更是我个人幸福的“小时代”与徐州发展的“大时代”。天变得更蓝,是徐州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擦亮“一城青山半城湖”底色的成果;道路变得干净整洁,生活愈发便利,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民生持续改善的写照。这些变化,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体现在我每日的呼吸间、出行中,体现在家人愈发舒展的笑颜里。
古人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徐州给予我的,正是这份“心安”。这里不仅有我七年的青春求学记忆,有我奋斗的事业平台,更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我的妻子,用她的温柔与包容,让我感受到了彭城人家的淳朴与热情;这里的朋友、同事,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州的美食,从地锅鸡的豪迈到饣它汤的醇厚,也彻底征服了我的味蕾,成为我思念的“家味”。
二十二年,我亲眼见证并亲身体验了徐州如何从一座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它的发展,不是冷冰冰的GDP增长,而是有温度、可感知的进步。这背后,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徐州大地的生动实践。它让千万个像我一样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的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因此,当我今天再次驾车行驶在徐贾快速通道上,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归家的急切,更有一份对这座城市的深深感恩与自豪。我,一个来自鲁西北的农村娃,在徐州这片热土上,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安放了家庭的幸福,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条回家的路,就是我融入徐州、爱上徐州最好的证明。
彭城千里路,悠悠故乡情。徐州,早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心安之所在。我愿以笔为媒,将这份真挚的情感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城市的古韵与新貌,感受它的温度与力量。因为,这里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这里的辉煌,必有我的一份热爱与祝福。